房屋渗漏、承重墙出现裂缝、地基沉降……近年来,涉及新房质量的纠纷困扰着购房者,谁来保障住房质量?出了问题又由谁来赔偿?近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透露,将推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s Insurance,以下简称“IDI”),切实保障住宅产权所有人合法权益。业内人士表示,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有助于保障和提高目前的商品住宅质量,监督开发商、承建商的行为,同时缓解房屋质量纠纷中的维修扯皮事件,为消费者提供多一层保障。
据悉,《〈北京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北京市新建住宅工程项目,应当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将投保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列为土地出让条件。建设单位投保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保险费,可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列出。而业主在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保险期间内发现工程存在保险范围内的质量缺陷的,可以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
专家表示,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在国内早已开始试点,上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该险种将开发商、承建商等看作一个整体,由其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建设质量出了问题,在产品保障范围之内的,保险公司就需要对消费者即业主进行理赔。对房产消费者来说,保险的介入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在开发商、承建单位之外,又多了一个保障方。”
据记者了解,IDI是始于法国的一种强制保险制度,后逐步被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引入,目前应用于全球40多个国家。2005年8月,原建设部和原保监会下发《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鼓励各地试点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2012年10月,上海市印发了《关于推行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试行意见》,标志着上海地区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进入3年试点期。在《试行意见》到期后,上海于2016年6月发布《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2017年8月,深圳市福田区下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在福田区政府投资代建项目中实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而此次在北京的试点,意味着该产品在一线城市加快全面落地。
在上海落地的IDI由住宅工程的建设单位投保,包括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在同一物业管理区域内其他建筑物。而业主即住宅或者其他建设工程所有权人,为保险合同的受益人和索赔权益人。该产品的基本承保范围包括地基产生超出设计规范允许的不均匀沉降;阳台、雨篷、挑檐等悬挑构件和外墙面坍塌(含脱落)或出现影响使用安全的裂缝、破损、断裂;主体承重结构部位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变形、破损、断裂,等等,而这也基本集中了目前房屋质量纠纷中的大多数问题。截至目前,上海地区2018年累计IDI保险保费收入已达7亿元,承保了约300个项目,平安、人保和太保为主承保单位,其他参与共保的保险公司约为10家。
上述专家表示,IDI不仅起到事后赔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对承建单位进行筛选和约束。“目前,商品住宅的建设基本采用招投标模式遴选承建商,IDI强制投保的作用体现在,试点城市要求参加遴选的这些建筑都有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单,否则就不能投标。险企接受投保是要核保的,不符合资质的建筑商拿不到保单,这就在事前对这些承建商进行过筛选,客观上提升了建筑质量的安全性。”该专家进一步指出,IDI并不像交强险那么严格,只是一种准强制保险产品,并不要求国内所有建筑单位都必须投保,而是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并不会加大行业成本,对运营造成负担。
据介绍,为在国内进一步推广I-DI,中保协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套公开发布的IDI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为未来IDI风控领域更加深入的技术规范制定奠定了基础。